汉字 | 燋 |
释义 | 燋15791![]() 音 《唐韻》:卽消切; 《集韻》《韻會》《正韻》:兹消切,𡘋音椒。 《說文》:所以然持火也。 《玉篇》:炬火也。 音 又,《廣韻》:傷火。 《禮・內則》: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 【釋文】焦字又作燋,子消反。 《管子・七臣七主篇》:火暴焚地燋草。 《前漢・霍光傳》:燋頭爛額爲上客。 又,《後漢・朱浮傳》:上下燋心。 【按】上二義與「焦」通。 音 又,《集韻》:慈焦切; 《正韻》:慈消切,𡘋音樵。 《集韻》:灼龜木。 《周禮・春官・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 【註】杜子春云:燋,讀爲細目燋之燋,或曰如薪樵之樵,謂所爇灼龜之木也,故謂之樵。契謂契龜之鑿。 【釋文】祖堯反。 音 又,《集韻》:子肖切,音醮──灼龜炬也。 《儀禮・燕禮》【註】:灼,燋也。 【釋文】燋,哉妙反。 音 又,《集韻》《類篇》𡘋側角切,音捉。 《禮・少儀》:主者,執燭抱燋。 【註】未𤑔曰燋。 【釋文】燋,側角反。 音 又,《集韻》:卽約切,音爵。 《周禮・春官》燋契【註】:楚焞置於燋,在龜東。楚焞,卽契所用灼龜也;燋,謂炬其存火。 【疏】子春讀燋、樵二者皆作俗讀爲柴樵之樵,後鄭不从,從音爲雀,意取《莊子》爝火之義熒熒然也。 《釋文》:燋,哉約反。 《集韻》本作爝,或作焳、熦。詳爝字註。 音 又,《集韻》:職略切,音勺──本作灼。詳灼字註。 音 又,資昔切,音積──亦灼龜炬。 音 又,《集韻》:則歷切,音績──持荆然火以灼龜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