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蠪 |
释义 | 蠪28138![]() 音 《唐韻》:盧紅切; 《集韻》:盧東切,𡘋音聾。 《爾雅・釋蟲》:蠪,朾螘,【註】赤駁蚍蜉也。 義 又,蠪蛭,獸名。 《山海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義 又,蚗蠪。 《史記・龜筴傳》: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蠪伏之。 義 又,鮭蠪,神名。 《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 【註】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義 又,蠪蜂。 《本草》:生肇慶府,附橄欖樹,有手足,與木葉無異,鳴則自呼。 音 又,《集韻》:力鐘切,音龍──義同。一曰竹蟻。 卷別:考證・申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640 頁,第 3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69 頁,第 8 字 【考證】① 《爾雅・釋蟲》蠪虰螘謹照原文,「虰」改「朾」。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