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螭 |
释义 | 螭27831![]() 音 《唐韻》:丑知切; 《集韻》《韻會》《正韻》:抽知切,𡘋音摛。 《說文》: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曰無角曰螭。 《前漢・司馬相如傳》:蛟龍赤螭。 【註】文穎曰:螭爲龍子。張揖曰:赤螭,雌龍也。 義 又,螭頭。 《唐書・鄭朗傳》:朗執筆螭頭下。 義 又,螭紐。 蔡邕《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 義 又,馬名。 《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綠螭驄。 音 又,《唐韻古音》:丑戈切。 《楚辭》「駕兩龍兮驂螭」,叶上波字韻;又,註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 義 《正韻》亦作彲。 《史記・齊世家》:非龍非彲。 義 《韻會》亦作離。 《史記・周本紀》:如豺如離。 義 又,與「魑」通。 《左傳・昭九年》:以禦螭魅。 【註】山神,獸形。 義 又,通摛。 揚雄〈蜀都賦〉:麗靡螭燭。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