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跋 |
释义 | 跋31276![]()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蒲撥切,音魃。 《說文》:蹎跋也。 《玉篇》:跋𨇨,行貌。 《詩・鄘風》:大夫跋涉。 【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義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跋,躐也。 義 又,《類篇》:本也。 《禮・曲禮》:燭不見跋。 【註】跋,本也。 【疏】本,把處也。 義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 【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義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 【註】跋扈,强梁也。 義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義 又,姓。 《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音 又,《集韻》《正韻》𡘋北末切,音撥──義同。 音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音 又,《韻補》叶蒲麥切。 蘇軾〈趙康靖公𥓓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