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跂 |
释义 | 跂31253![]() 音 《唐韻》:巨支切; 《集韻》《韻會》:翹移切,𡘋音歧。 《說文》:足多指也。 《莊子・騈拇篇》:故合者不爲騈,而枝者不爲跂。 音 又,《集韻》與蚑同,蟲行也。 《前漢・禮樂志》:跂行畢逮。 【註】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 《淮南子・原道訓》:跂行喙息。 音 又,《集韻》《韻會》𡘋章移切,音支。 《莊子・馬蹄篇》:蹩躠爲仁,踶跂爲義。 【註】皆用心力爲仁義之貌。 音 又,《集韻》:輦尒切,音邐──義同。 音 又,《廣韻》:丘弭切; 《集韻》:遣尒切──𡘋與企同,望也。 《類篇》:舉踵也。 《詩・衞風》:跂予望之。 【傳】跂足則可以望見之。 《禮・檀弓》: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義 又,國名。 《山海經》:跂踵國,在拘纓東。 音 又,《廣韻》《集韻》《韻會》𡘋去智切,音吱──垂足坐。 又,舉足望。 音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緩走。亦作𩨝。 音 又,竭戟切,音劇──足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