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瀼 |
释义 | 瀼15220![]() 音 《唐韻》:汝羊切; 《集韻》《韻會》《正韻》:如陽切,𡘋音穰──露濃貌。 《詩・小雅》:零露瀼瀼。通作𩆶。 音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義同。 音 又,《集韻》:汝兩切,音壤──水淤也。 《前漢・溝恤志》:杜欽曰:屯氏河來春桃華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瀼之害。 或从土作𤅑。 音 又,《集韻》《韻會》:乃朗切; 《正韻》:乃黨切,𡘋音曩──水流貌。 木華〈海賦〉:涓流泱瀼。 義 又,水名。 《寰宇記》:夔州大昌縣西有千頃池,水分三道,一道南流,爲奉節縣西瀼水。 義 又,溪名。 《廣輿記》:唐元結僦居瑞昌之瀼溪上。 音 又,《集韻》:思將切,音襄──水貌。通作蘘。 音 又,人㨾切,音讓──義同。 音 又,木華〈海賦〉:瀼瀼溼溼。 【註】瀼瀼,水光開合之貌──音傷。 【按】字書𡘋無傷音。 卷別:考證・巳集上愛日堂藏本:第 390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56 頁,第 16 字 【考證】① 《前漢・溝恤志》杜欽曰,屯民河羨溢,有填淤反瀼之害。謹照原文,屯民河羨溢改爲來春必羨溢。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