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濯 |
释义 | 濯15056![]()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吿濯具。 【註】濯,漑也。 義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義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義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義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義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義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義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音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音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義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音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