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濕 |
释义 | 濕15010 古文: 𦒣![]() 音 《唐韻》:他合切; 《集韻》《正韻》:託合切,𡘋音沓──水名。 《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音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 《正韻》:實執切,𡘋音𥌁──與溼同。 《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音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 《詩・小雅》:其耳濕濕。 音 又,鄂合切,音𡀾──濕隂,漢侯國名。 音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義 《通雅》:濕、溼、漯、顯、 ![]() 《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 【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