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蜮 |
释义 | 蜮27543![]() 音 《唐韻》:雨逼切; 《正韻》:越逼切,𡘋音域。 《說文》:短狐也。 《詩・小雅》:爲鬼爲蜮。亦作𧌒。 《春秋・莊十八年》:秋有𧌒。 【註】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爲災。 〈五行傳〉曰:𧌒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爲災。 《公羊傳》:𧌒之猶言惑也。 義 又,山名。 《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義 又,與「魊」通。 張衡〈東京賦〉:况鬾𧌒與畢方。 【註】《漢舊儀》曰:魊,鬼也。魊、𧌒古字通。 音 又,《韻會》:獲北切,音或──義同。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