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渫 |
释义 | 渫14374![]()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私列切,音薛。 《說文》:除去也。一曰治井也。 《易・井卦》:井渫不食。 【註】渫,泥不停汙也。 義 又,散也。 《前漢・食貨志》: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義 又,《方言》:渫,歇也。 曹植〈七啟〉:爲歡未渫。 義 又,漏也。與洩同。 《莊子・秋水篇》:尾閭渫之而不虛。 義 又,汙也。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 【註】渫,狎也、汙也。 義 又,慢也。 《詩傳》:醉而不出,是渫宗也。 【正義】醉仍不出,是渫慢宗子也。 義 又,水名。 《水經注》:渫水,出建平郡,東逕渫陽縣。 義 又,姓。古賢人渫子。見《韓非子》。 音 又,《集韻》:食列切,音舌──亦除去也。 音 又,實協切──水名,在上黨。 音 又,《集韻》《韻會》:並達協切,音牒──渫渫,波連貌。 郭璞〈江賦〉:長波浹渫。 義 又,《前漢・王莽傳》:憒毦不渫。 【註】渫,徹也、通也。 音 又,《集韻》:直甲切,音霅──水貌。義同。 音 又,以制切,音曳──烝蔥也。亦作㳿。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