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貍 |
释义 | 貍30532![]() 音 《唐韻》:里之切; 《集韻》《韻會》:陵之切,𡘋音釐。 《集韻》或作𧳟。 《爾雅・釋獸》:貍、狐、貒、貈𨢄,其足蹯,其跡𠫗。 《說文》:伏獸似貙。 《正字通》:貍,野貓也,有數種,大小似狐,毛雜黃黑,有斑如貓,員頭大尾者爲猫貍;善竊雞鴨,斑如貙虎,方口銳頭者爲虎貍;食虫䑕果實,似虎貍,尾黑白錢文相閒者爲九節貍;皮可爲裘,領文如豹而作麝香氣者爲香貍,卽靈貓也;南方有白面尾似狐者爲牛尾貍,亦名白面貍。 又,登州有貍頭魚尾者名海貍。 《書・禹貢》:熊羆狐貍織皮。 《左傳・定九年》:皙幘而衣貍製。 【疏】謂黃貍皮也。 義 又,《周禮・夏官・射人》:若王大射,則以貍步張三侯。 【註】貍,善撙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是以量侯道法之也。 義 又,《儀禮・大射》:奏〈貍首〉。 【註】貍首,逸《詩》曾孫也,貍之言不來也。 又,《禮・檀弓》:貍首之斑然。 【註】文采似貍之首。 音 又,《集韻》:謨皆切,音霾──本作薶。 《論衡》:小盜薶步䑕竊。 義 又,或作埋。 《五經文字》:貍,經典或借用爲埋字。 《周禮・天官・鼈人》:以時簎魚、鼈、龜、蜃凡貍物。 【註】自貍藏伏於泥中者。 又,《春官・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音 又,《集韻》:暮拜切,音韎──義同。 音 又,《集韻》《韻會》𡘋紆勿切,音鬱──臭也。 《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 義 《廣韻》:俗作狸。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