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沫 |
释义 | 沫13879![]() 音 《唐韻》《集韻》《正韻》:莫葛切; 《韻會》:莫曷切,𡘋音末──水名。 《說文》:水,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 義 又,浮沫也。 《莊子・大宗師》:相煦以濕,相濡以沫。 義 又,涎沫也。 《莊子・至樂篇》:乾餘骨之沫爲斯彌。 【註】沫,口中汁也。 義 又,噴沫,跳波也。 馬融〈長笛賦〉:𤀰瀑噴沫。 義 又,湯華也。 陸羽《茶經》:凡酌,置諸盌,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 義 又,紅沫。 《酉陽雜俎》:紅沫,煉丹砂爲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 義 又,已也。 屈原〈離騷〉:身服義而未沫。 音 又,汗流貌。 《前漢・郊祀歌》:霑赤汗,沫流赭。 【註】應劭曰:流沫如赭也。李奇曰:沫如靧面之靧。師古曰:沫、沬兩通。沬者,言被面如頮也,字從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內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從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 音 又,《韻補》叶謨杯切,音枚。 屈原〈離騷〉:芳菲菲而難𧇾兮,芬至今猶未沫。 音 又,叶莫結切,音蔑。 郭璞〈江賦〉:濯翮疏風,鼓翅𦒑𦐴;揮弄灑珠,拊拂瀑𠖾。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