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11690 古文: 㮚 𣡼 𣡷
部首 筆畫6 總筆畫10注音ㄌㄧˋ,ㄌㄧㄝˋ拼音lì, liè卷別:辰集・中卷武英殿刻本:第 1247 頁,第 12 字同文書局本:第 522 頁,第 5 字標點整理本:第 468 頁,第 1 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力質切,音慄。
《說文》作㮚,从木;其實下垂,故从𠧧。
《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栗。

  又,堅木也。
《公羊傳・文二年》: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又,謹敬也。
《書・舜典》:寬而栗。

  又,堅也。
《禮・聘義》:縝密以栗。

  又,威嚴也。
《司馬法》:位欲嚴,政欲栗。

  又,百穀實不秕,謂之栗。
《詩・大雅》:實穎實栗。

  又,栗烈,風寒也。
《詩・豳風》:二之日栗烈。

  又,蹙也,謂越等。
《儀禮・燕禮》:栗階不過二等。

  又,表道樹曰行栗。
《左傳・襄九年》:魏絳斬行栗。

  又,觱栗。
《明皇雜錄》: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又,菱曰水栗。
《武陵記》: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

  又,《方言》:秦俗以批髮爲栗。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栗縣屬沛郡。

  又,姓。
《風俗通》:燕將栗腹。

  又,《集韻》《正韻》𡘋力蘖切,音裂──破裂之意。
《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居幹之道,葘栗不迆,則弓不發。

  又,叶力蘖切,音勒。
蘇軾〈中秋月〉詩:喚酒與婦飮,念我問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按】《說文》收𠧪部,今倂入。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