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咽 |
释义 | 咽02836![]() 音 《唐韻》:烏前切; 《集韻》:因連切; 《韻會》:因蓮切; 《正韻》:因肩切,𡘋音燕。 《說文》:嗌也。 《玉篇》:咽喉也。 《韻會》:《醫經》云:咽者嚥水,㬋者𠋫氣。 《戰國策》: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 《集韻》或作胭、㖶、𦝪。 義 又,《禮・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 【疏】古者方領,似今擁咽。 音 又,《集韻》:縈懸切; 《韻會》:幺懸切; 《正韻》:縈圓切,𡘋音淵。 《集韻》本作𪔱,引《詩》鼗鼓𪔱𪔱。或作咽。 【按】《詩・商頌》今本作淵。 音 又,《集韻》:於巾切,音駰。 《詩・魯頌》:鼓咽咽。 【傳】咽咽,鼓節也。 《集韻》或作鼝、𪔱、𪔗,亦書作鼘。 《六書故》:淵淵咽咽,,其聲不同。淵淵狀鼓聲多而遠,咽咽聲近而疉。味其聲,可以知其義。 音 又,《廣韻》:於甸切。 《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𡘋音晏。 《廣韻》本作嚥,吞也。 《孟子》: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音 又,《廣韻》:烏結切; 《集韻》《韻會》:一結切,𡘋音噎。 《廣韻》:哽咽。 《集韻》:聲塞也。 〈漢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義 又,塞也。 《新序・雜事》: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 義 又,《廣韻》同噎。詳噎字註。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