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02666 古文: 𡗿 𡗾
部首 筆畫4 總筆畫7注音ㄨˊ,ㄩˊ拼音wú, yú卷別:丑集・上卷武英殿刻本:第 415 頁,第 8 字同文書局本:第 179 頁,第 4 字標點整理本:第 106 頁,第 17 字

  《唐韻》:午胡切;
《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𡘋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
【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
《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
【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
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
《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
《說文》:大言也。
《詩・周頌》:不吳不敖。
【傳】吳,譁也。
又,〈魯頌〉:不吳不揚。
《說文》【註】:大言故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
【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
《詩・周頌》:不吳不敖。
【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7 13: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