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殽 |
释义 | 殽13408![]() 音 《唐韻》:胡茅切; 《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𡘋音爻。 《說文》:相雜錯也。 《前漢・食貨志》: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 【註】連,錫之別名──謂以連與錫,雜銅而爲錢也。 義 又,亂也。與淆同。 《前漢・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陳遵傳〉作溷殽,義同。 義 又,豆食也。與肴同。 《詩・小雅》:殽核維旅。 【毛傳】殽,豆實也。 【鄭箋】豆實,葅醢也。凡非穀而食之曰殽。 《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韭葅醯醢之等,皆實之於豆。 義 又,俎實也。 《詩・大雅》:爾殽既將。 【鄭箋】殽,謂牲體也。 《正義》曰:歸俎者,以牲體實之於俎,故謂之俎實。 義 又,肉帶骨曰殽。 《禮・曲禮》:左殽右胾。 【註】殽,骨體也。殽在俎,胾在豆。 【疏】熟肉有骨俎。 音 又,地名,亦山名。與崤同。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敗秦師于殽。 【杜預註】殽,在弘農澠池縣西。本又作崤。 《地理通釋》:《呂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 《春秋正義》云:俗呼爲土殽、石殽,其阨道在兩殽之閒。 《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名山五。 【註】殽,戸交反,亦音豪。 音 又,《集韻》:胡刀切,音豪──義見上。 音 又,《集韻》:後敎切; 《正韻》:胡孝切──𡘋與效同,象也。 《禮・禮運》:禮必本於天、殽於地。 【疏】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 揚子《太玄經》: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 【註】殽,效也。言相克害,終日不效矣。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