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旦 |
释义 | 旦10893![]() 音 《唐韻》《集韻》《韻會》:得案切; 《正韻》:得爛切,𡘋丹去聲。 《說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 《玉篇》:朝也、曉也。 《爾雅・釋詁》:旦,早也。 《書・大禹謨》:正月朔旦。 《詩・陳風》:穀旦于差。 又,〈大雅〉:昊天曰旦。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曲阿,是謂旦明。 義 又,《詩・衞風》:信誓旦旦。 【箋】言其懇惻款誠。 【疏】旦旦,猶怛怛。 【釋文】旦旦,《說文》作𢘇𢘇。 義 又,《詩・衞風》:【朱傳】旦旦,明也。 義 又,《前漢・惠帝紀》:當爲城旦舂者。 【註】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歲𠛬也。 義 又,震旦,西域稱中國之名。 《樓炭經》:蔥河以東,名震旦。 義 又,盍旦。 《禮・坊記》:相彼盍旦。 【註】盍旦夜鳴,求旦之鳥。 義 又,與神同。 《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 【註】旦當爲神,篆字之誤也。 音 又,《韻補》叶都眷切。 庾敳〈意賦〉: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亡其情願;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