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歙 |
释义 | 歙13019![]() 音 《唐韻》《正韻》:許及切; 《集韻》《韻會》:迄及切,𡘋音吸。 《說文》:縮鼻也。一曰斂氣也。 老子《道德經》: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淮南子・精神訓》:開閉歙張,各有經紀。 義 又,與翕同。 《前漢・韓延壽傳》:郡中歙然。 〈匡衡傳〉:歙然歸仁。 又,《詩・小雅》翕翕訿訿,《漢書》作歙歙訿訿,《荀子》作噏噏呰呰。 義 又,與「脅」通。 張衡〈應閒〉: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註】歙,亦脅也。 義 又,芔歙,林木鼓動之聲。司馬相如〈上林賦〉:藰蒞芔歙。 【註】芔,古卉字。 義 又,歙赩,赤色盛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皓壁𣉞曜以日照,丹柱歙赩以電烶。 音 又,《廣韻》:書涉切; 《集韻》《韻會》《正韻》:失涉切,𡘋音攝──義同。 音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丹陽有歙縣。 【師古註】音攝。 《廣輿記》:𡽪州府,晉曰新安,隋唐曰歙州,今爲縣,屬𡽪州府。 音 又,《集韻》:虛涉切,音偞──懼貌。或作惵。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