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释义 12684
部首 筆畫15 總筆畫19注音ㄌㄧˋ,ㄩㄝˋ,ㄕㄨㄛˋ,ㄌㄨㄛˋ,ㄌㄠˊ拼音lì, yuè, shuò, luò, láo卷別:辰集・中卷武英殿刻本:第 1335 頁,第 1 字同文書局本:第 560 頁,第 30 字標點整理本:第 507 頁,第 21 字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卽狄切,音歷。
《說文》:木也。郉昺曰:似樗之木。
《詩・秦風》:山有苞櫟。
《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
【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為櫟,其子房生為梂。河內人謂木蓼為櫟,椒樧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
《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
《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
【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
《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
《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通。
《詩・周頌》:鞉磬柷圉。
【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
《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
《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卷別:考證・辰集中愛日堂藏本:第 327 頁,第 2 字同文書局本:第 1653 頁,第 8 字
  【考證】① 《詩・秦風》山有苞櫟。
【註】引爾雅云。謹照原文,「註」改「疏」。
② 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謹照原文,「南」改「内」;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③ 《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謹照原文,文義,官獄爲十二月三字。
随便看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6: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