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剝 |
释义 | 剝01601 古文: 𠚪![]() 音 《唐韻》《集韻》《韻會》𡘋北角切,音駁。 《說文》:裂也。从刀,彔聲。 《玉篇》:削也。 《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 《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義 又,《增韻》:褫也、脫也。 義 又,卦名。 《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義 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 【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義 又,殺牲體解之名。 《詩・小雅》:或剝或亨。 義 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 【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音 又,《集韻》:普木切; 《正韻》:普卜切,𡘋音璞──力擊也。 《詩・豳風》:八月剝棗。 【註】擊也。 音 又,音卜。 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填崎塞畎,不可勝錄。 義 《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是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