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牒 |
出处 | 【巳集中】【片字部】 |
释义 | 【唐韻】徒叶切【集韻】【韻會】達協切,𠀤音疊。【說文】札也。从片,枼聲。【廣韻】書板曰牒。【左傳·昭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疏】牒,札也。【戰國策】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之,不敢以爲言。【前漢·路溫舒傳】取澤中蒲,截以爲牒。【註】小簡曰牒。又【匡衡傳】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註】隨牒,謂隨選補之恆牒。 又【玉篇】譜也。【史記·封禪書】有玉牒書。【太史公自序】取之譜牒。 又【淮南子·本經訓】積牒旋石以備修碕。 又【後漢·王符傳】皆服文組綵牒。【註】牒卽今疊布。 又【揚子·方言】牀上板。衞之北郊,趙魏之閒謂之牒。 又【增韻】官府移文謂之牒。又【韻會】訟辭亦曰牒。 【說文】本作𤗣。【韻會】通作諜。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