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郓 |
出处 | 【酉集下】【邑字部】 |
释义 |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𠀤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又【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