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耨 |
出处 | 【未集中】【耒字部】 |
释义 | 【廣韻】奴豆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豆切,𠀤音槈。【說文】薅器也。本作槈,今文作耨。【廣韻】同鎒。纂文曰:耨如鏟,柄長三尺,刃廣二寸,以刺地除草。【呂氏春秋】耨柄尺,其長六寸,所以閒稼。【字詁】頭長六寸,柄長六尺,以芸田也。 又【玉篇】耘也。【釋名】耨,以鋤耨禾也。【易·繫辭】耒耨之利,以敎天下,蓋取諸益。【左傳·僖三十三年】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註】耨,鋤也。【釋文】耨,乃豆切,鉏田也。【晉語註】耨,茠也。或作薅,拔田草也。【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註】耨,芸芓也。 又【類篇】奴沃切,音褥,治草也。 又【字彙補】內典,阿耨多羅。阿,此云無也。耨多羅,此云上也。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