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葭 |
出处 | 【申集上】【艸字部】 |
释义 | 【唐韻】古牙切,音嘉。【說文】葦之未秀者。【廣韻】蘆也。【爾雅·釋草】葭,華。【註】卽今蘆也。【詩·召南】彼茁者葭。 又葭莩,見莩字註。 又笛也。【謝靈運詩】鳴葭戾朱宮。【註】鳴笛引路也。 又水名。【漢書註】葭水在廣平南和。 又通茄。【文𨕖註】杜摯《葭賦》。葭今作茄。 又【集韻】何加切,音遐。芙渠葉。本作蕸,或省。 又【唐韻古音】讀姑。【司馬相如·子虛賦】藏莨蒹葭,東蘠彫胡。 又【毛詩古音攷】音蓑。【張衡·西京賦】齊栧女,縱棹歌。發引和,校鳴葭。 |
随便看 |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